|
(2011-12)
工程位於路氹城蓮花路南面,屬第二期填土,填土約佔整個區域一半面積 (約130,000平方米)。同時亦會建造一條約1350米長的雨水涵箱至機場大馬路。有關填築的土地將為路氹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並且不會規劃作公共設施以外的發展用途。
(2011-11)
本工程的工作項目包括:(一) 於路氹城邊檢站的系統操作區設立混凝土牆形式的防護屏障;(二) 因應防護屏障的設立,而須增加設置供電、照明及CCTV監察等系統設施;(三) 位於路氹城邊檢站及關閘海關站設立的系統操作區範圍內進行包括鋪設瀝青路面及馬路標誌漆等的道路工程。工程完成後,將有助加快貨物的通關速度及強化海關關檢的工作效率。
(2011-10)
本工程位於望廈社會房屋綜合體 – 望善樓一樓至三樓,三層總面積約7000平方米。最長施工期為150天。是次工程主要是把三層的平面分間成多個獨立用途的空間,作為現時望廈新村內,包括郵政分局、圖書館、老人中心、托兒所、社區中心及勞工事務局職業培訓場地等社會設施的新選址。
(2011-09)
工程主要於鄰近機場大馬路的路氹建築物料堆填區相關地段建造堤堰,強化預防泥滑,助改善澳門國際機場與路氹建築物料堆填區之間的海床淤泥向南聯絡橋滑移而出現淺灘擴大的情況。路氹建築物料堆填區是澳門現時唯一接收廢棄建築物料的設施。隨著堆填區堆積的廢料越來越多,並發現這些已傾倒的建築廢料出現擴散及引致在下層的軟海相黏土層以泥滑的形式,向堆填區毗鄰的澳門國際機場南聯絡橋及路環發電
(2011-09)
為進一步改善巴士總站的通風系統,關閘巴士總站計劃進行採光及通風系統改善工程。經過技術分析,決定於廣場樓板上開洞,為巴士站開設8個天窗,解決現時抽風設施不足的問題,再配合抽風系統,相信有助於降低站內有害氣體之濃度、加強通風對流及採光的效果。工程主要包括於廣場花圃位置開挖草地及泥土、開孔洞、鋼結構及廣場上部草坪之復原等,施工期預計為60天。
(2011-08)
考慮到路氹城發展迅速,污水排放量大幅增加,現有的EER2污水泵站(蓮花路近澳門蛋)已接近不敷應用狀態。本工程是在現有泵站附近新建一個約300平方米的污水泵站,並包括延伸現有雨水涵箱約250米和安裝一條管長約1150米的新污水管並連接至路環污水處理廠,以及周邊的綠化工程等;此外,工程還包括在新泵站建成後拆除現有泵站。
(2011-08)
本工程主要於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為主桁架結構的密封膠進行更換工程。工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竹架搭設、清除原有密封膠及按要求重新填充新的耐候密封膠。工程進行期間會採取措施保護新建造的屋面板系統。
(2011-05)
為配合重型車輛的停泊需求,政府將於路環污水處理廠旁邊的10,270平方米的土地,建造一個重型車輛露天停車場。工程主要平整場地及建造混凝土路面,以磚牆圍敝及提供獨立的供水及供電設施等。工程完成後將移交交通事務局管理。
(2011-03)
本工程位於青洲社會房屋綜合體 - 青松樓四樓和五樓,兩層總面積約900平方米。是次工程主要是把兩層的平面分間成多個獨立用途的空間、歸納中心設施佈局、加設無障礙設施以及電子設備安裝等。該中心是一所多元化的服務中心,由澳門街坊會聯合會負責管理,提供日間護理、健康教育、護老支持及長者終身教育等服務;中心設施包括:健身室、保健室、多功能活動室、社工助理室及24小時平安鐘控制中心等。
橫琴島澳門大學新校區 – 河底隧道澳門側出入口位置的污水管遷改及路面修復工程
(2011-02)
工程地點位於路氹城蓮花海濱大馬路及西堤馬路,工程主要分為污水管遷改及修復路面兩部份。首階段的遷改工作、隧道開挖範圍外的排水箱渠道遷改工作及路面修復工程,將於河底隧道澳門段出入口工程開展前完成,總施工期最長為120天。污水管的第二階段遷改工程須於河底隧道澳門側出入口工程完成後才會展開,最長工期約30天。
(2011-02)
「路氹城交通基建規劃重整研究」包括「路氹連貫公路圓形地下層行車通道」的詳細設計工作。而「路氹連貫公路圓形地下層行車通道」 的設計中又包括建造一段由偉龍馬路接駁至望德聖母灣大馬路軍營前的污水下水道,考慮到倘安排在「路氹連貫公路圓形地下層行車通道」展開時同時施工將對鄰近道路造成較大之交通壓力,為減輕因此而造成的影響,本辦公室認為有需要先行建造有關污水下水道並於同時擴闊
(2010-12)
本工程主要是將當時東亞運動會體育館(澳門蛋)和路環發電廠之間的連接馬路(蓮花路)在建成時形成的積水區和僅餘部分進行填土,總面積約210,000平方米。填土工程將分為兩階段進行,本次工程的填土約佔整個區域一半面積 (約130,000平方米),工程還包括鋪設臨時排水網。至於所填築的土地將為路氹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並且不會規劃作公共設施以外的發展用途。
(2010-12)
本工程地點位於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南光大廈10樓,室內裝修面積約972.37平方米,裝修範圍包括增設會議室、歸納各工作區域的佈局,並對現時電力、空調及消防等裝置進行調整。工程將分段進行,此期間辦公室將如常運作。建設發展辦公室於2000年設立,10年來隨著職能的不斷擴大及人員編制的增加,工作環境有必要跟隨辦公室的發展需要進行擴容,以增強工作效率、提高現有工作空間使用率及改善文件存取效能等
(2010-11)
因周邊施工關係,路氹城生態保護區二區部分用作越冬黑臉琵鷺的棲息地將受影響,為此,政府將在蓮花大橋北側之十字門水道灘塗重新構建黑臉琵鷺的棲息地,以實現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及平衡。工程內容包括:清除指定位置的灘塗範圍內過度生長的紅樹植物;潮溝挖土及水坑建造及於指定位置設置2個島礁供禽鳥逗留。
(2010-11)
位於路環九澳聖母馬路旁的堆填區,由於該區現有用作飛灰堆存之區域已達飽和,因此需將周邊現有的建築物料遷走,騰出該區域並進行擴容工作,以便解決短期所需。有關工程包括:區內建築物料搬遷;清理後堆填區的開挖及擴容;臨時斜坡穩固的處理;建造隔牆或擋土結構以及將區內現有雨水排放網絡的整理。
(2010-10)
天橋座落於靠近海洋花園廣場馬路旁和圓形雕塑綠化區之間,為一條橫跨海洋大馬路的有蓋行人天橋,橋身總長約90米。按照推行無障礙環境的理念,天橋的一端上落區設置了扶手電梯,另一端上落區則設有一組升降機及樓梯。工程是因應澳門東亞運圓形地景觀整治後,沿海洋大馬路一帶的綠化和休憩區的使用率不斷提升,讓居民可以舒適和安全地享用各項設施。
(2010-09)
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於2005年落成及啟用,由於體育館建造於路氹城新填土區域之上,周邊道路至今仍持續出現不同程度的沉降。考慮到東亞運動會體育館為大眾康體設施,為顧及行人及行車安全,有需要對沉降造成的道路及渠道斷裂等進行不定期維修及路面重鋪工作。
(2010-09)
關閘邊檢大樓自2006年開始的兩期擴建工程,已於2010年4月全面竣工,位於馬場北大馬路近海的一條行車線曾以反方向行駛作為工程車道,因工程完成後不再需要有關車道,故將該處的道路分隔帶恢復原貌。工程最長施工期為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