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項目
  • 路氹城多處道路緊急修繕工程

    較早前因沉降出現下陷的路氹城多處道路包括機場大馬路部分路段、蓮花海濱大馬路及溜冰路等道路的緊急道路維修亦已完工。工程主要為填平路面、修復路旁石壆及修建行人路等。

    詳細資料>>

  • 路氹城生態保護區圍欄建造工程

    生態區圍欄工程主要為優化生態區一區硬件配套設施:為生態區重新架設金屬圍網、在圍欄區加設環保教育元素的展板、於指定地點建造“觀景台”,供遊人觀鳥,以及沿路氹城大馬路及新城大馬路的一段圍欄建造一條行人道。

    詳細資料>>

  • 科學館

    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於2002年的行政方針建議興建一座《青少年的技術博物館》,現被稱為《澳門科學館》。提案目的是讓青少年一方面可以開闊眼界,而另一方面,能讓他們在技術及科學角度更添知識。 澳門科學館由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位於澳門新口岸文化中心以南,孫逸仙大馬路相鄰海邊之填海地段。佔地面積約2285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245平方米,可容納約3000人。 科學館主體結構由展覽館、天文館、多

    詳細資料>>

  • 澳門科學館停車場

    為完善澳門科學館周邊的配套設施,於澳門科學館前地建造一層式地庫公眾停車場,停車場佔地面積約14,000平方米,落成後將可提供446個輕型汽 車泊位,其中20個為傷殘人士泊位及約400個電單車泊位。 停車場設有10條通往澳門科學館前地廣場的通道,其中兩條通道設有扶手電梯及昇降機,以配合建築物無障礙設施的設計。

    詳細資料>>

  • 澳門科學館前地廣場

    為完善澳門科學館周邊的配套設施,於科學館前、地下停車場上建造廣場、綠化、行車道及露天旅遊巴士停車場。前地廣場佔地面積約21,000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約佔6,700平方米。廣場上設有供遊人休息的座椅,並有可供遊人欣賞澳門沿岸景色的海濱步行徑。落成後露天停車場可提供約100個泊車位,其中旅遊巴士泊位12個,輕型私家車泊位69個及電單車泊位約20個。行車道旁並設有公共汽車候車站。

    詳細資料>>

  • 固體垃圾自動收集系統

    隨著澳門經濟增長,為配合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澳門特區政府為著改善收集垃圾的方式,引入固體垃圾自動收集系統,並於澳門北區的黑沙環新填海地段作為試點區。 固體垃圾自動收集系統工程於2006年開始施工,並於2008年第四季度投入運作,系統以黑沙環新填海區為試點,項目的服務涵蓋合共大約15,800個 住宅單位,居民接近5萬。系統在該區日處理垃圾量最高可到約50噸,系統可以依照預設程式,配合垃圾棄置的高峰時

    詳細資料>>

  • 澳門特殊和危險廢物處理站

    澳門本地所產生的特殊和危險廢物,包括有大型動物屍體、醫療垃圾、本地工廠在生産過程所產生的有害物料、淤泥、和廢舊輪胎。在以前,這一類特別廢料的處理,一直都是通過本澳的垃圾焚化中心、污水處理廠、垃圾堆填區來吸納,當中也有少部分是需要儲存起來。 澳門特區政府充分地了解到澳門特區於未來對更爲完善處置系統的需要,於2005年展開國際招標,主旨為於氹仔北安地段籌建一座全新的處理設施。

    詳細資料>>

  • 氹仔臨時客運碼頭

    為了在氹仔新碼頭落成前緩和外港碼頭的情況,並配合城市發展,特區政府於2007年建成了臨時客運碼頭,該碼頭設有2個400人的泊位及1個1200人的泊位。同時,臨時客運碼頭一水上混凝土平台,將作為永久碼頭之用。

    詳細資料>>

  • 澳門跨境工業區污水處理站

    為配合澳門跨境工業區澳門園區及青洲一帶的發展,澳門跨境工業區污水處理站於2006年初開始興建,其位於跨境工業區海關大樓停車場側,佔地面積約5,400平方米;設計的日處理能力為12,000立方米,以國家城鎮污水處理排放標準的一級A標準為尾水質量的設計藍本。 澳門跨境工業區污水處理站採用先進的生物膜微濾技術,共設有4條生物膜處理線;污水經過粗細格柵、沉砂除油池等預處理程序後,便會進入生物曝氣池

    詳細資料>>

  • 亞馬喇前地

    亞馬喇前地位於澳門半島南部,南向南灣湖。為通往澳門中區的數條主要道路的交匯處,以及是嘉樂庇總督大橋澳門方向落腳點。由於該區域的交通日益繁忙, 並考慮到城市發展的需要,於2005年對該區域作出重整改建工程,改善周邊的道路網,包括地下行車隧道、地下停車場及多條地下行人隧道。所有工程於 2007年年中完成。 經重整改建工程後亞馬喇前地分別擴建成地面及地下兩個完整3線行車道的圓形交匯處,與

    詳細資料>>

  • 科技大學運動場

    科技大學足球場落座於澳門科技大學內的第一個運動場館,於2005年10月11日由澳門奧林匹克委員會第一副主席蕭威利揭幕足球場佔地面積44,800平方米,是繼蓮峰球場、澳門運動場後,本澳第三個眞草足球場,可容納約1,800名觀眾。運動場除擁有一個標準的足球場 外,球場周邊設有標準的400米泰坦賽道供進行田徑比賽,附設運動員專用更衣室、裁判員更衣室和競賽工作室等。2005年東亞運動會和2006年葡語系運 動

    詳細資料>>

  • 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澳門蛋)

    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俗稱澳門蛋),位於路氹城,為舉辦2005年第四屆東亞運動會而興建的多座場館之一,是現時澳門最大的室內體育館。澳門東亞運 動會體育館於2005年7月5日開幕,由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主持。體育館同時亦為2006年第一屆葡語系運動會及2007年第二屆亞洲室內運動 會比賽場館之一。 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於2003年2月27日舉行奠基儀式,於2005年7月5日正式開幕。體育館由三個

    詳細資料>>

  • 西灣大橋

    西灣大橋,是澳門第三條連接澳門半島和氹仔的跨海斜拉橋,北起澳門半島融和門,南至氹仔碼頭花園。於2002年10月動工,主橋於2004年6月28日合龍,2004年12月19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主持落成禮,並於2005年1月9日正式通車。 西灣大橋為“豎琴斜拉式”設計,是一座上、下兩層行車道的混凝土樑斜拉橋,全長約2,200米,寬度28米,主跨距離180米,成為世界上雙層混凝土橋 樑的最大跨度,是三條澳氹跨海大橋中最

    詳細資料>>

  • 澳門國際機場污水處理站

    澳門國場機場污水處理站於2003年開始興建,並於2005年初正式商業營運;其主要功能是將澳門國際機場內的餐飲業所產生的高濃度污水作預處理, 設計的日處理能力為685立方米。主廠位於澳門國際機場南停車場南側,佔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污水通過一條約800米長的管道由機場的北面送到主廠 處理。 澳門國際機場污水處理站採用先進的氣浮池及浸没式生物濾池技術,共設有3個生物濾池;污水經過細格柵、氣浮池

    詳細資料>>

  • 關閘地下公共客運總站

    新關閘廣場及地下公共客運總站亦於2004年11月正式投入啟用,也是澳門首個設於地底的巴士總站,大大改善居民日晒雨淋候車的狼狽情況。 隨著賭權開放,博彩旅遊業成為澳門的龍頭產業,以及「自由行」政策,前來澳門的遊客與日俱增。近兩三年來,拱北、關閘排隊過境的旅客每天都是摩肩接踵, 逢節假日更是人山人海,兩側的邊檢機構不得不增派人手、加開通道。但新建的關閘邊檢大樓依然未能滿足遊客的強勁增

    詳細資料>>

  • 關閘邊檢大樓及關閘廣場

    位於關閘的原出入境大樓在1993年落成,關閘拱門由原有邊檢功能成為旅遊名勝古蹟,驗證大樓設東西兩翼,東翼為入境大廳,西翼為離境大廳。另設中 央大樓,並有一條直通拱門的觀光走廊。隨著社會進步及經濟發展,每逢節日假期都有數十萬人經過關閘前往內地,周邊道路經常出現人車爭路的情況。澳門回歸祖 國後,在中央致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門特區平穩發展。有鑒於舊有的關閘出入境驗證大樓不敷應用,以及需對周邊

    詳細資料>>

  • 西灣湖廣場

    西灣湖廣場(又名旅遊塔前地),是澳門第二大廣場。廣場位於澳門旅遊塔前面,亦是西灣大橋澳門落腳點。1998年,配合本澳旅遊娛樂業的發展澳門旅 遊娛樂有限公司在該地段澳門旅遊塔前地興建,於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塔的前地興建以圓形為主的廣場,以作大型户外活動之用。總建造面積為30,600平 方米。當中包括景觀、綠化,水上活動設施和道路網的整合工程,廣場佔地面積為17,600平方米。 2001年底,隨着旅

    詳細資料>>

  • 澳門國際機場

    澳門國際機場於1995年正式投入運作,成為澳門在航空交通方面與國內及世界各地之間對接的重要橋樑,全日24小時運作。澳門國際機場能夠處理波音747航班,並以此構築了澳門本地到海外市場的主要貨運航線。 近年,隨著國內的開放政策及珠三角地區經濟的急速發展,以及自2004年引進低成本航空公司以後,旅客急速增長。因此,澳門國際機場於2005年及2007年分別進行了停機坪及貨運站的擴建工作。 機場貨運站

    詳細資料>>

  • 路氹城填海計劃

    路氹城位於澳門的氹仔和路環之間。該地段原本只有一條連接氹仔、路環兩個離島的公路─路氹連貫公路,及後因澳門的拓展空間較小,土地不敷應用,因此 於路氹連貫公路兩側進行填海,形成了一塊面積為620公頃的路氹新城(現稱路氹城)。原本規劃為一新市鎮,後因經濟不景氣,使路氹城的發展受到拖延。 於2002年博彩業的開放,路氹城亦成為了澳門打造成一個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重要中心點。路氹城在地理及配套

    詳細資料>>

  • 路環污水處理廠第二期

    為配合路氹城一帶的發展,路環 污水處理廠第二期於2006年中開始興 建,其位於路環污水處理廠第一期的北側,佔地面積約20,000平方米;設計的日處理能力為110,000立方米,以國家城鎮污水處理排放標準的二級標準 為尾水質量的設計藍本,建造完成後,整個污水處理廠連同第一期的總設計日處理能力達130,000立方米,將足夠應付路氹城及路環島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 路環污水處理廠第二期採用比利時LUCAS®生

    詳細資料>>

  • 澳門垃圾焚化中心新廠房

    澳門自回歸後經濟急速發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隨之而來的是生活垃圾的顯著增加,使得垃圾焚化中心舊廠房的處理能力提早飽和;為應付日益增多的生活垃圾,澳門特區政府於2005年開展了澳門垃圾焚化中心的擴建。 垃圾焚化中心的擴建工程計劃於2008年竣工,新廠房位於舊廠房的南面,同樣設有3台採用德國馬丁爐排技術的焚化爐,每台焚化爐的日處理量為288公噸,擴建後焚化中心的總處理能力達到1,728公噸/日。

    詳細資料>>

  • 新城填海區規劃

    隨著整個新城填海計劃於2009年12月獲中央政府批核,各區域填海造地的前期工作及深化研究已陸續有序地展開。整個新城填海區分五部分,合共約350公頃。 按規劃,位處A區位處澳門半島以東,面積五區中最大,約138公傾,規劃用作商住社區、基礎設施、水岸公園、公共社會設施及多元產業用地。B區位於澳門半島以南,面積約47公傾,規劃用作道路基建、旅遊休閒、公園綠化等。C、D區位於氹仔島北區,面積分別為33及5

    詳細資料>>